乾坤网
咨询 易倾诉
手机版

扫码访问

微信订阅号

扫码订阅

微信服务号

扫码关注

投诉 导航

立秋第六天,有哪些习俗与禁忌

编辑:八卦石 日期:2023-08-14 10:41 来源:乾坤网 浏览: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天的第一个节气,2023年立秋时间,在农村,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留下了很多有意思,立秋也很有种哲理的俗语,这些俗语也没那么复杂,朗朗上口也简单易懂。

有俗语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的时间多在每年8月7~9号之间,而今年正好是8月8号,具体时间点是,今年立秋在公历8月8号,农历六月廿二凌晨2时22分41秒。看万年历上的立秋具体时间,“早”指的是0点-12点这一时间段,“晚”指的是12点-24点这一时间段,今年恰逢上午2点22分,应该是属于“早立秋”!

立秋就是我国秋季的开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凉爽的秋天将要来到。不过,虽然立秋后晚上会有凉飕飕的感觉,但是白天的酷暑余热难以消退,将会在秋后持续一段时间,按民间的说法,立秋后如果遇"秋老虎"发威年份的话,那秋后的"燥热"天气,更让人难熬。

依照农民几千年的经验,"早立秋,冷飕飕",是说早立秋,天气就凉的快些,就会更早地进入寒冷的季节,可不就冷飕飕了吗?  而"晚立秋,热死牛"是因为,晚立秋,天气会至少持续炎热半个月以上,而且这个热是闷热、燥热,会让人烦躁,火气变大,所以就有了"热死牛"的说法,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秋老虎";因此,由于今年是早立秋,接下来会慢慢变得凉爽起来。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就是敛聚。

二候白露降

后五日“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

三候寒蝉鸣

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立秋节气与习俗

“万绿枝头一叶黄,秋风恰则到林塘。”

在繁茂绿意中,我们窥探到属于秋天的萧瑟成熟,

迎来了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

立秋将至,立秋有哪些习俗和禁忌?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2023年公历8月8日,意味着夏天即将结束,秋季的脚步渐近。立秋节气具有重要的农业意义,也是人们迎接秋季的一个重要时刻。

立秋,“四立”之一,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期间,尚未出暑。虽然初有凉风,但并不会短时间退去暑热,到下一个节气处暑,才基本告别夏天。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虽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仍然酷热,白天阳光依然剧烈,处于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气温更为酷热。我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的物候特征三候

一候凉风至:

是指“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

二候白露降:

是指“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点儿说,就是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

三候寒蝉鸣:

是指“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

立秋有哪些习俗?

立秋曾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古称“立秋节”,人们会举行一系列活动来迎接这一季节转换。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承此习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秋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明承宋俗。

宋代时,朝廷于立秋日要举行“报秋”仪式。立秋这天,宫内把栽在盆里的梧桐从外边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一叶而知秋”,以寓报秋之意。

清代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民国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嚐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立秋日“赶秋”去

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立秋习俗也各具特色。湘西花垣、凤凰和吉首等地的苗族人,有立秋日“赶秋”的传统,这一天也叫“赶秋节”。

届时,族人们穿上盛装,欢聚到秋坡上,打秋千、吹芦笙,歌舞欢娱。随后,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送去丰收的祝福,祈望秋来好收成。

明《帝京景物略》记载:“立秋日,相戒不饮生水,曰呷秋头水,生暑痱子。”显然,这里的“生水”“秋头水”均为凉的象征。

立秋后,人们要避凉取温,适时改变夏日习惯,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东北一些地区,循守立秋后不再下河游泳的禁忌,避免因水凉引发抽筋的危险。

饮食方面,许多地方都有“贴秋膘”的习俗。辽宁南部地区,立秋日除了多吃肉类之外,还要摊面饼吃,早年间还尽量找比自己胖的人一起进餐,以便为自己“贴膘”。

啃秋瓜:

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晒秋: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一叶知秋的同时,也意味着民间收获的季节到了。曾顶着酷暑辛勤耕耘的劳动者们,将在金灿灿的田野中获得丰收的喜悦。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村庄平地少,只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收成的农作物,慢慢演变成了名为“晒秋”的传统农俗现象。

贴秋膘

立秋的民间习俗相当丰富,“贴秋膘”就为其中之一。古时候,人们会在“立秋”当天称量体重,将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那时人们的日子并不富裕,再加上酷暑使人茶饭不思,食不知味,经历“苦夏”的人们大多会瘦了不少,于是便有了“贴秋膘”一说。

俗话说:“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立秋这一天,人们可以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但需要提醒您的是,立秋不代表天气立刻变凉,贴秋膘时切忌暴食暴饮。

祭祀祈福

祭祀祈福也是立秋非常重要的习俗之一。每逢立秋节气,民间都会举办秋会,祈求风调雨顺,安康顺遂。还有的地方要“闹秋社,庆丰收”,感恩上苍和祖先的庇佑,并举行尝新仪式,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时至今日,很多地方仍旧沿袭着这样的习俗。

打秋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在古时候,农民对立秋节气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因此,古时立秋也被称“立秋节”或七月节。民谚有曰:“打碎秋胆,不做风潮也立秋。” 自古也有“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的说法。人们在立秋之际,祈盼下一阵及时雨,吓碎所谓秋胆,洒暑祛夏,减少风潮之灾,以利秋季农作,这项民俗活动被称之为“打秋”。

立秋将至·安康顺利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都有不同的立秋风俗,比如不拍别人肩膀、不吹口哨、小孩老人体弱者夜晚不外出等等,你的家乡还有哪些立秋习俗?立秋有哪些忌讳呢?

立秋节气养生与禁忌

立秋如何养生?

立秋如何养生?

谨防“秋老虎”:

立秋仍处在“三伏天”内,暑气一时还很难消。此时节,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一旦出现“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温。

收敛阳气:

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到舒展。另外,早睡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可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生。

防燥润肺:

秋季干燥,多吃水果蔬菜消除秋燥症,多吃水果生津解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养肺的蔬菜包括山药、胡萝卜、莲藕、百合、银耳、木耳、豆腐等。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护腰护颈:

立秋之后,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

立秋要做的两件事

1. 早晚及时添衣

立秋时节,气温逐渐下降,早晚温差较大。为了防止受凉,要注意在早晚时及时增加衣物,保暖保持身体舒适。

2. 注意防暑

虽然立秋时节,天气逐渐凉爽,但白天的气温仍然较高。出门外出时,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防止中暑和日晒引发的健康问题。

立秋是夏季的告别,秋季的开始。让我们牢记立秋的养生食俗和健康习惯,保持身体的健康与活力,度过一个风调雨顺、吉祥美好的秋天。

《立秋》

[南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梧桐开始落叶,一叶知秋凉。立秋,七月节。立,始建也。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标签: 习俗 禁忌 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