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网
咨询 易倾诉
手机版

扫码访问

微信订阅号

扫码订阅

微信服务号

扫码关注

投诉 导航

烟花鞭炮孕育的民间礼仪之嘉礼

编辑:算命一条街 日期:2021-03-28 10:00 来源:未知 浏览:

烟花鞭炮孕育的民间礼仪之嘉礼
图片来源:

第一、婚礼

婚礼,是人们一生中的头等大事。自古而今,湖南人都十分讲究。旧时所谓“男子二十而冠,女于十五而笄”,是指男二十、女十五就已成年,可以谈婚论嫁了。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规定男二十岁、女十八岁方可登记结婚,后来新修改的《婚姻法》规定男二十二岁、女二十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婚礼十分重要,把男女结婚成亲看作是“人伦之始”。《周易序卦》中说:“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据《礼经》规定,周代的婚礼,分为“六仪”:纳采(即提亲)、间名(即合八字等)、纳吉(即确定婚约)、纳征(男送女聘礼)、请期(男方定好日期后征求女方同意)、亲迎(男方接新娘)。贺婚习俗则始于汉代。汉代以前是不允许贺婚的,《礼记》上说:“婚礼不贺,人之序也。历周、秦而至汉代,贺婚悬为禁令。“但实际上贺婚现象却在民间渐渐流行,屡禁不止。到了汉宣帝元年(公元前57年),宣帝下了一道诏书,认为婚姻之礼,是人伦中之大事,人们酒食相会,是行礼乐的好方式,认为民间嫁娶可以摆上酒席庆贺一番。宣帝的提倡,使贺婚活动由隐蔽进行而成为公开合法的习俗。

自汉以后,民间结婚仪式相当隆重,在“六仪”的基础上加上“拜天地”、“入洞房”、“闹洞房”等等。男女结婚时要在男方厅堂和洞房挂上“和、合”二仙(传说中象征阴阳和顺的“和”仙和“合”仙)像,其像含情默默,笑容可拘,一手持荷花,一手捧圆合,意为“合时适岁,和谐相处、爱情忠贞。”迎亲队伍出发时,必放一挂长鞭炮,以示向乡亲们报喜。当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附近时,又放一挂长鞭炮,通知女方家做好准备。当新娘随新郎出门时,再放一挂长鞭炮,以示女方家欢送。旧时湖南人迎亲,新郎骑马或坐轿当前导,新娘则坐花轿随后跟进,再后就是新娘的嫁妆担子。新郎、新娘两家迎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新娘下轿时,还放一挂长鞭炮。新郎新娘拜堂时,婚礼达到高潮。伴着“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的司仪声,锣鼓喧天,喜炮动地,烟花四射。随后便是入洞房,摆花烛,以水果、点心、酒水招待高亲(女方娘家人),最后请客人入席。请客人入席的鞭炮也很长,那是提示宾客们宴席开始了快来入席。婚礼的整个过程鞭炮声不断,有经验的人都可以通过放鞭炮的时间和节奏判断正在进行哪项仪式。因为鞭炮象征着“红火”、“旺盛”、“美满”,所以多多益善。现在,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已经以车代轿了,婚礼仪式也简化了许多,但放烟花爆竹还是不可少的。即使在城市里的星级宾馆,也设有专供做喜事放鞭炮的场所,如果婚礼时不放鞭炮,既不热烈,也不喜气,不免会留下遗憾。在新婚之夜燃放大量的烟花,大有“天作之合”的意境,简直是喜庆之极,使人终生难忘。

第二、寿礼

“寿礼”即寿庆之礼。“寿”为年龄久长之称,一般年满五十周岁或六十周岁以上者,方能称为“做寿”。五十岁以下的人只能叫“做生”,生日庆贺日期则依出生时的年、月、日而定,一般取农历。但做生日可以根据主人意见提前或者推后,不一定在当日进行。每人每年皆有生日,一般散生不为,整生(即逢五或逢十)才做。民间流传“男做上、女做满”的说法,即男的要提前一年做,女的要满十才做。过去认为“人逢七十古来稀”,因此无论男女到了七十岁就称“大寿”(也有称五十岁、六十岁为“大寿”的),有条件的都要隆重庆贺一番。

湖南民间很重视长辈的寿庆,认为这是儿孙尽孝的表现。旧时子孙为长辈祝寿,在寿庆之前要由子孙发请柬,亲朋戚友备猪前脚、酒、面线、寿桃、高烛等礼品,以双为限,送往寿家,寿家接后回报银币或实物。寿日时亲朋戚友前往拜寿,多说恭维话,忌不吉利语。厅堂中置香案,案头寿烛高燃,堂中悬挂寿星图,两边贴寿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则写上“延年益寿”、“寿星高照”等佳句。做寿诞的长者上坐堂中( 老夫妻白首齐眉者同坐),在鼓乐和鞭炮声中,接受儿孙辈跪拜祝福,平辈、好友则行揖手礼。祝寿者有的还会咏颂祝寿诗句,俗称“做四句”。普通人家不设寿堂,但必贴寿联,挂寿星图,以增添喜气瑞气。礼毕,先上茶点、寿面,约半个时辰后再摆寿筵,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正式开席。吃罢寿筵之后,寿家请宾客看花鼓戏或湘剧,以答谢亲朋的美意。戏班的等次和演戏时间的长短,视寿家财力而定,有的是正规戏班,有的是草台班子(临时组织的)。唱戏前先打“开台锣鼓”,要放一挂长长的鞭炮,以示请客入场。富家还要演一出“打加官”的小戏,表示恭祝寿家升官发财。一些较有名望权势或书香门弟的长者做寿,因为宾客多,规格高,更讲究庆寿仪式,要请礼生司仪,来一客喊一礼,通报来客身份、所贺礼物,并命奏乐、放炮迎迓。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节俭,祝寿仪式大大简化了,庆寿之日只是全家团聚或亲朋戚友道贺而已,摆香案、点寿烛的情况很少见了,“拜寿”一词也只是口头上恭维罢了,不必下跪行礼。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论老人、年轻人、儿童都时尚过生日。前往祝寿的人一般不送实物了,一般以红包代替,而且流行吃生日蛋糕、唱《生日歌》、开生日舞会等。一些殷富之家,都到宾馆或酒楼宴请宾客,只有农村才在家里请厨师办寿酒。2007年秋,浏阳市普迹镇的黎某夫妻合做一百六十岁大寿,摆寿堂、唱大戏、放焰火,就是按传统寿仪形式进行的,在迎接宾客和开席时有人司仪致词,燃放烟花爆竹,以增添喜庆祥和的气氛。

第三、喜礼

①生育喜礼

生育喜礼是人生中的一大礼仪,因为人们历来把生儿育女看成是传宗接代的一件大喜事。民间有关“送子观音”、“五子罗汉”的传说,都是希望生子添丁。旧时民间还有所谓“五郎二女、七子团圆”的说法,认为一对夫妻若能生育七个儿女是最有福气的家庭。这种“多子多福”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观念在农业经济社会中影响了很长一个时期,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才有根本性的改变。“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新观念取代了“重男轻女”的旧观念,科学的人口观逐步被人们接受,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成为一种时尚。但是,以放鞭炮庆贺生儿育女的习俗还是依然存在。

当一个新的生命呱哌坠地时,主人家马上放一挂鞭炮向左邻右舍报喜,接着由新生儿的父亲提一挂鞭炮到丈母娘家报喜,丈母娘家也随即放一挂鞭炮道贺。接着是吃“三朝蛋”,新生儿出生期满三天叫“三朝酒”,亲戚朋友们前往道喜(湘东一带叫“提茶”或“汤仪”),主人家也要放鞭炮迎接,并以“红蛋”待客。现在,做“三朝酒”的少了,或者做“半月酒”(“圆仪”),或者做“满月酒”(“弥仪”),多数是做“满月酒”,以便有较充裕的时作准备。生育喜礼无论是在家里做还是在酒店做,皆喜气洋洋,大都要燃放烟花爆竹。并且,公公婆婆或爸爸妈妈还要抱上新生儿让亲戚朋友们看看,在一片祝贺声中使生育喜礼达到高潮。散席时还要放挂鞭炮,以表示生日喜礼结束。做过“满月酒”之后,夫妻双双还要抱着新生儿到外公外婆家“回窝”,外公外婆或舅舅、姑姑自然也要用鞭炮迎接,欢欢喜喜地庆贺一番,有的还要宴请宾客。

②升迁喜礼

“升迁”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古人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认为这是光宗耀祖、功成名的一大喜事,因此奔走相告、快乐无比。所谓“升迁”,包括科举高中和官职提拔,现在就叫升学和任职了。在旧时科举考试获中,无论是秀才、举人,还是进士、状元,获中者皆喜形于色。亲朋戚友均前往道贺,主人家张灯结彩,鼓乐欢喧,鞭炮齐鸣,有的还打马游街,大大炫耀一番。试院的差役敲锣击鼓,并且鸣放爆竹,登门报喜,以示喜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一文生动而深刻地刻划了范进屡试不中但最后终获举人,以至喜极而疯的情况,既描绘了获中者的喜悦场面,又讽剌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俗语有形容状元及第为“平地一声雷”的,说的是学子们“十年寒窗备辛苦,一举成名天下知”。清·乾隆年间浏阳生产的一种喜炮,就叫《平地一声雷》,据说这个花炮名称就来源于浏阳曾有人中了状元,家人为了庆贺就委托花炮作坊专门生产了一种喜炮,并取了这个名称。迎接状元归来的仪式在南门口的沙洲上进行,后人将这个地方叫“状元洲”,这个地名也沿袭至今。废除科举制度之后,升学、提拔仍然需要庆贺,张罗酒席时仍然要燃放大量的烟花爆竹。今天,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公仆,不再是当官做老爷了,因此人们对职务的升迁比较低调,更不再像旧时那么张扬、那么炫耀了。但是,人们对升学、入伍、就业等仍然很重视,少不得要庆贺一番,因此办酒席时鞭炮声仍然时有所闻。

③新居喜礼

新居喜礼包括新屋建造、落成及乔迁之礼。自古以来,人们讲究“居有其所”,把居住的地方看成是安身立命之所,所以对新居喜礼也十分重视。

首先是新居建造。有的人家要请风水先生择房屋基址,以坐北朝南者为上,而且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即房屋左边的地势为“青龙”,右边则为“白虎”,“青龙”必须高于“白虎”,否则不吉利。旧时建造房屋,在奠基(破土动工)、树门架(砌墙开始)、上梁(盖顶开始)、封顶(主体竣工)、移火(新居落成)等几个阶段都要举行仪式,仪式或长或短,但都要燃放烟花爆竹表示庆贺。其中最讲究的是上梁和乔迁,一般都要举行较隆重的仪式。上梁要选择在吉日吉时进行,在梁上系上红布,或画太极图。仪式开始时主人家在屋顶一边抛撒糖果一边燃放爆竹,因糖果象征甜甜蜜蜜,爆竹象征红红火火。

新居落成后,亲朋戚友纷纷前来贺喜,古称“燕贺”。“燕贺”出自《淮南子·说林训》“大厦成而燕雀相贺。”而贺喜的人一般习惯于带一挂鞭炮登门祝贺。鞭炮声僻里啪啦,主人笑逐颜开。主人在末搬迁前,也要先放一挂鞭炮,俗称“入火”,一方面是因为高兴,另一方面是为了驱邪镇房。还用艾叶、香草、醋熏房的习俗,接着再移火搬家。亲朋戚友不仅放鞭炮相贺,还要送上酒水等物,古人谓之“暖屋”。明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今之入宅与迁居者,邻里醵金酒具,过主人饮,谓之暖屋,或曰暖房。”主家欣喜无比、感激万分,并向亲友发送请柬,上书“蜗庐落成,承蒙亲友隆仪,深表感谢。谨定于□年□月□日□时在□□处聊备菲宴,以表微忱。恭候光临”等内容。在大门、屋柱、厅堂、厨室贴上诸如“争贺莺迁乔木,迎来燕入高楼”、“昔日茅棚随逝水,今朝华厦伴高山”之类的楹联,并以鞭炮迎接宾客。据老人回忆,民国时浏阳城内梅花巷建造黎家大屋就办过奠基、落成两场酒宴,奠基时还宰牛祭神求保平安,宾客百余桌,放鞭炮花大洋上千,十分热闹。现在,新居喜礼讲究节俭,很少大操大办了,但放放烟花爆竹表示庆贺的习俗各地都在流传。

其他各行业诸如开业、奠基、竣工、通车等的喜庆之礼更多,无论哪种喜庆如果没有烟花爆竹助兴就显得冷冷清清、索然无味。因为现在大家都能耳濡目染,感同身受,此处就不一一赘述了。

温馨提示:文章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标签:

与《烟花鞭炮孕育的民间礼仪之嘉礼》相关阅读: